【編者按】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歷史,默默無言,卻鏗鏘有力。追憶百年滬江史,每一段歲月都有一批批的英雄挺身而出,代表著化學師生深深的愛國情懷。在這個時代裏,莘莘學子需要這樣的偶像。
在中國發展的大洪流中,以滬江大學的發展為契機,今天我們就以介紹滬江大學的仁人誌士,化學工作者在抗日戰爭做出不屈不撓的鬥爭,在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貢獻,來深刻認識在當今新時代下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抗戰篇(郝偉舉)
抗戰期間🥹,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滬江化學師生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抗戰出力👨👩👦👦,為國家舍身….校長劉湛恩帶頭,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被推為上海各界救亡協會主席,他向世界和人民宣傳中國的抗日主張🤓,拒絕出任偽政府教育部部長🕜😫,後慘遭日偽特務暗殺犧牲。他的犧牲進一步激發了滬江師生的愛國情懷和報國壯誌。
必一体育平台院長鄭章成先生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愛國學者。“九一八事變”後👨🏽🦱,他大聲疾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是一個中國人,值此國難當頭🔓,我有責任上前線抗戰。可是🌴,我年老體弱,得不到上前線的機會,我願送我兒子上前線🎵🎖!”講到這裏,鄭先生老淚縱橫🦹🏿♀️,聲音哽咽,語不成聲。
抗戰時期,我們滬江大學的師生更是心系祖國𓀃,心系前線𓀘,其中愛國教師韓組康抒寫了可歌可泣的贊歌🦌。他在學習期間就立誌獻身於化學事業,決心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為化學事業做出貢獻🤽🏽♂️,在抗戰期間,他主持增加了軍事化學研究課程✈️,培訓學生研製黃色炸藥以及煙幕彈等👩🏿🌾😊。帶領學生做過一次規模較大的演習和實驗。全面抗戰初期,他即發表《毒氣戰爭中的防範問題》論文,並撰寫《煙幕發火劑及爆炸實驗》一書。1942-1945年👃🏽,蔔內門公司因抗戰停業🧏🏼♀️🩷,他失業在家Ⓜ️,儉樸度日,但堅決不給日本人做事🏜,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滬江大學的全體師生,在抗戰期間為國為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堅守著那份愛國忠貞🫡,更有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為國盡忠。
奔赴延安篇 (陳春光)
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滬江師生紛紛加入到抗戰救國的革命行動之中🈳。此時,滿懷一腔熱血,在德國攻讀博士的滬江學子陳康白,於1937年在徐特立先生的推薦下,帶著成箱的化學資料從德國直奔紅色蘇區延安。作為延安學位最高的科學家👨🦱🫢,他先後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的接見。抗戰期間🧑🏼🌾,陳康白為抗日根據地的教學、生產及經濟發展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陳康白同誌又先後在不同崗位任職𓀂,其中,1951年被任命為哈工大校長🌏,進一步為祖國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
接下來,讓我們跟隨歷史的腳步📀,回顧他在抗日革命根據地後方的主要貢獻🧤。 1940年,日軍對中共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和進攻♻。邊區的財政狀況和人民生活極度困難。面對這種艱苦的形勢,中共中央確定了“自力更生,發展邊區經濟”的方針。在科學教育方面,為培養抗戰建國的技術人員,陳康白等人開始籌建延安自然科必一,並大力發展理工科建設☯️,因陋就簡🫴、因地製宜,協助邊區發展工業生產,並於1944年任命為院長。延安自然科必一的創辦為革命培育了大批科技幹部和管理幹部,為抗戰的勝利📥,為祖國的解放事業以及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解決革命根據地軍民的食鹽短缺問題,陳康白帶人奔赴地處毛烏素沙漠的三邊鹽池地👩🦲,經過仔細觀察分析🙍♀️,揭開了“海眼”的秘密💦,修建鹽田,用吊桶從“海眼”中取水導入鹽田,白雪般的精鹽大量結出🧙♂️,打破了敵人對革命根據地軍民的食鹽封鎖。
為解決革命隊伍的紙張問題,在陳康白院長等人的帶領下,延安自然科必一的師生通過多次試驗,最終用西北的野生馬蘭草成功造紙,並研製生產了邊區的鈔票紙👃🏻。
進一步開發了南泥灣💁🏻♀️⬜️,製造了火柴、肥皂和軍裝用銅鈕扣,指導煉鐵廠、火藥廠的生產,為陜甘寧邊區等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豐足”牌火柴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根據地後方軍民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奮鬥精神。
1944年開始🙎🏽♂️,國內革命形勢迅猛發展。中共中央決定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派陳康白由延安出征南下革命,接受鍛煉👰🏿♂️。在行軍過程中,經過汾河冰灘時🧜🏼♀️,扛書的騾子行至冰面不慎落水,為抓緊行軍,自己抱著書追趕上了部隊。王震為他賦詩一首:“呂梁山上剃胡子📳,汾河岸邊丟騾子。死也不丟竹桿子,誓與馬列共生死🛍️。” 表達對陳康白這種戰鬥精神的贊賞。
除此之外 ,還有很多像陳康白一樣的滬江人滿腔熱血投身革命之中🎱,最終取得抗戰的勝利🖇。
革命成功,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滬江人投身新中國建設的各行各業之中🧔🏿。看!他們朝我們走來🤹🏻♂️👨🏽💻。
響應號召建設中國 (嶽兵兵)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各行各業急需人才🦏。學校響應國家需求👨🏽💻,決定讓1949年入學的學生提前畢業,和1948年入學的同學一同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歲的汪爾康帶隊和沈之荃,胡壯麒等15位滬江大學化學系畢業生到全國各地參加經濟建設🦹🏼。
1952年,汪爾康大學畢業。年僅19歲的他來到條件艱苦🔴、滿目瘡痍的東北,來到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踏上了他夢想中的科研之路🙇🏻♀️。
1955年他被選派赴捷克斯洛伐克深造,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洛夫斯基,僅用三年時間便取得了常人要四五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海洛夫斯基在與我國極譜學先導韓組康教授的通信中,多次稱贊汪爾康聰明🈵、刻苦🤒、成績優秀🐌。這位著名的老科學家曾滿懷深情地預言🧖🏼♂️:中國的科學事業將在新一代手中前途無量🧑🏿🎄。
汪爾康深知祖國需要科研人才,1959年婉言謝絕了導師的挽留,義無反顧的回到祖國。回國後,國家緊急抽調他🪥,參加原子能項目攻關。上世紀70年代👧🏽,汪爾康又重新回到長春應化所繼續分析化學的研究🤾🏻♂️。研製成功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第一臺脈沖極譜儀🔥,極大的推動了我國分析化學學科的發展。
60余載科研科研道路,汪爾康始終以國家需求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成為我國分析化學和電分析化學的領軍者🏊🏼。
在投身中國建設的過程中🥿,先後有十多位滬江化學學子成長為中國科必一或者工程院院士🚕,例如紀育灃👳♂️、王序、郭慕孫🤟🏽🕍、汪爾康、胡壯麒🧎、沈之荃🧛♂️、戴立信、黃葆同、劉元方🙂↔️、吳浩青、侯祥麟等,他們為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成為滬江化學王冠上的明珠。
還有很多滬江校友擔任科研院所與高校領導工作👼🏻,不少人是創辦人或者早期的建設者🫸🏻,比如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郭慕孫、北大校長張龍翔👎🏽🤸🏻♂️、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陳康白等人🧟♀️。這些熠熠生輝的滬江學子們成為了滬江化學的驕傲🧒。
除了這些在祖國的土地上奉獻自己力量的優秀學子👩🏿🔧,那些身在海外的滬江遊子們也有著更加動人的故事。
海外遊子 (麽聰菲)
滬江大學有很多學者去國外留學或者定居🧝🏻,他們有的回來報效祖國,有的雖然未能回到祖國😄,但是他們通過各種形式支援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其中朱譜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譜康滬江大學化學系1938屆校友💸🧑🏻🦯➡️,世界知名的陶瓷冶金與高溫材料專家,是一生心系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的美籍華裔學者。
1949 年 6月 19 日🩼,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解放,留學美國的青年學生和科技工作者組織成立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朱譜康也加入其中,他們聯合起來與美國政府抗爭,一批又一批沖破阻撓👩🚀,先後回到祖國🤮,爭取為國效力🛌🏼👩🏻🏭,其中就包括1955年回國的錢學森。
得知錢學森歸國的消息後,朱譜康也立刻向美國政府打了回國服務的申請報告🎩。結果,由於美國政府的萬般阻撓🤽🏻,朱譜康一直以來回國的夢想,終成泡影🧑🏽⚖️🖋。但是他把愛國情懷深深地埋在心底🏄🏿♀️。
改革開放以後,朱譜康不顧年邁體衰😝,迫不及待地應中國矽酸鹽學會和北京市矽酸鹽學會的邀請赴京作專題報告。此後,他又以學術交流、探親訪問的名義先後七次回國,到清華、北大👩🏼🦲、復旦、浙大和中科院矽酸鹽研究所等20多個院校和研究所訪問、講學和指導科研工作🤐。同時🧒🏽,他還支持幫助數十位中國學者赴美學習進修🤸🏽,並且對中國赴美留學學子、訪問學者、參會學者🤳🏻,或者在美打工的中國學者🤶🏽,也不遺余力地予以關心和幫助✝️。
1998年1月5日,朱譜康帶著未能回國定居的遺憾離世🧙🏼♂️。
生前囑咐家人將墓地選擇在緊靠太平洋,能遠眺大洋彼岸的祖國的望洋公墓🪰。墓碑最後的四行小字🧛🏼,記述了自稱為“World-Citizen”(世界公民)的朱譜康生前選定這塊風光旖旎、緊靠太平洋墓地的深意:“以與我們的家鄉相連接。”(“Connected to our homeland ” )
這塊大理石墓碑🧑🏿🍼,形象生動地記載了朱譜康一生的生活歷程🚵♀️,深刻反映了一位著名科學家🧑💻、老華僑,熱愛祖國、思念家鄉的赤誠遊子之情👲🏽。
滬江化學如此多熠熠生輝的歷史人物不應該被忘記,滬江化學的精神也不會被忘記,現在的化學系師生在上理這片土地上將滬江化學的精神傳承下去👨🏽🎓。
薪火相傳 (辛艷梅)
在滬江大學原址上發展起來的上海理工大學繼承了滬江精神——校訓“信義勤愛”。2008年恢復的上理工化學系也秉承滬江化學的精神,求真求義,為中國化學的振興而奮進⏭!
為繼承和發揚滬江化學精神,必一体育平台多次組織師生拜訪滬江校友、采訪滬江校友🏍、邀請校友回母校講學。在此期間🧙,我們采訪了汪爾康院士🍨、黃日侯校友🫧、嚴文俊校友等🩼,曾經在滬江大學化學系求學的經歷依然歷歷在目、那份愛國情懷依舊滿腔熱血,最後他們還為上理化學師生題詞以表達對上理的祝福和期盼。
為了更好的學習他們👍🏽,必一体育平台及化學系的師生一起搜集資料🥊。
化學系老師將滬江事跡作為思政材料融入到課程中處。由於所呈現的思政教育素材就是腳下這片土地曾經發生的人和事😢,學生普遍感到真實可信👏🏿♦️,起到很好效果,得到學生好評。同時,我們也開展相關講座,製作滬江化學墻🧘🏽,宣傳滬江化學先賢的愛國情懷和敬業精神🤢,從而激發學生對國家、對學校、對專業的榮譽感與使命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化學系老師結合滬江化學進行四史學習☂️。
回望過去,仰慕先賢,這曾經的榮耀與輝煌,承載著怎樣的夢想!願有一日⚂,上理化學的振興能夠回報滬江化學曾經的榮耀!
——本篇摘自必一体育平台化學系“師說四史”團隊演講
講師團🧏🏽♂️:郝偉舉 辛艷梅 麽聰菲 陳春光 嶽兵兵
指導教師:繆煜清